随着对银行的担忧加剧,中国将谨慎行事

admin 财经资讯 2023-06-22 260

摘要:分析师表示,中国央行可能会进一步下调贷款利率以重振经济,但私营企业和家庭不愿借贷,意味着继续放松政策,最终可能会伤害已经在利润率压力下挣扎的银行。经济学家表示,随着家庭和企业修复因 COVID 受损的资产负债表并偿还债务,小幅降息不会对贷款需求产生重大影响,这迫使北京依靠财政刺激和其他政策工具来刺激需求。周...

QQ截图20230622145531.jpg

分析师表示,中国央行可能会进一步下调贷款利率以重振经济,但私营企业和家庭不愿借贷,意味着继续放松政策,最终可能会伤害已经在利润率压力下挣扎的银行。

经济学家表示,随着家庭和企业修复因 COVID 受损的资产负债表并偿还债务,小幅降息不会对贷款需求产生重大影响,这迫使北京依靠财政刺激和其他政策工具来刺激需求。

周二,中国人民银行(PBOC)10 个月来首次下调基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 年期 LPR 下调幅度小于预期 10 个基点,影响定价抵押贷款。

大多数经济学家预计,在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RRR) 下调 25 个基点之后,下半年 LPR 将再次适度下调 10 个基点。中国人民银行上一次将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必须持有的现金量作为准备金)下调 25 个基点是在 3 月份。

为帮助降低贷款利率创造空间,北京将不得不让银行降低存款利率,这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其净息差 - 衡量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 - 处于创纪录的低位。

中资银行净息差从去年底的1.91%大幅缩减至上季度的1.74%。

“今年下半年可能会进一步下调LPR……这将再次给银行带来成本压力,”光大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

“我认为银行可能会在第四季度采取措施控制负债成本,比如进一步降低部分存款产品的利率,”王说。“NIM 收窄给银行带来的压力仍然存在。”

招商证券在一份报告中称,LPR 每下调 5 个基点,主要银行的税前利润最多可减少 1.8%。

但如果信贷需求没有回升,降低贷款和存款利率将无助于银行。

分析师表示,自 9 月以来银行进行的一轮存款利率下调迄今未能刺激消费,进一步下调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储户因回报率下降而受到伤害。

央行数据显示,前五个月新增家庭贷款(主要是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仅占新增贷款总额的 14%,低于去年的 18% 和 2021 年的 40%,而新增贷款的大部分流向了企业显示。

“小幅降息是一种有用的止痛药,但不能缓解真正的问题,”Natixis 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 Gary Ng 表示。

“家庭和企业对经济前景和政策的可预测性存在不确定性。这意味着政府需要解开监管上的结,并在货币和财政政策之外提供更多的喘息空间。”

信心不足

由于私营部门的商业信心仍然低迷,更多的信贷可能会流向国有企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然而,经济学家表示,这可能反过来加剧银行业的坏账风险和结构性扭曲。

“自 COVID 以来,私营企业的信贷需求在过去几年中一直相当疲软,”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一位高管表示,由于未获授权对媒体发言,他不愿透露姓名。

“现在,在 COVID 限制措施结束后(12 月),企业正在修复资产负债表,他们借钱建厂和扩大产能是不现实的。”

经济学家表示,中国仍有望实现 2023 年 5% 左右的温和增长目标,但未来几个月经济进一步放缓可能会引发更多失业并加剧通缩风险,进一步削弱私营部门的信心。

周五,中国内阁讨论了支持经济的政策措施。政策内部人士预计,措施将侧重于加快基础设施支出、支持消费者和私营企业,以及放松对房地产行业的限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经济学家张明表示,北京应迅速实施一揽子经济政策以消除产出缺口,产出缺口衡量的是一个经济体的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差异。

张说,中央政府应考虑发行 1 万亿元人民币(1390 亿美元)的专项债券来为消费券提供资金。迄今为止,政府一直拒绝采取积极措施,尽管北京已承诺优先考虑消费者复苏。

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尽管经济增长面临巨大阻力,但中国不太可能面临 1990 年代日本经济危机那样的局面,因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未发生“大金融冲击”。

“我们认为,从日本 1990 年代的经历中汲取的警示教训已得到充分证明,在中国重蹈覆辙的可能性似乎要小得多。”


相关推荐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