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新冠肺炎感染人数急剧增加,近年来我国解热药等关键药物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法国Franceinfo网站报道称,目前,中国药企的生产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专家表示,中国是退烧药的主要生产国。目前,产能正在释放,中国的退烧药短缺将很快缓解。包括新华制药(30.100,-2.39,-7.36%)和亨利制药在内...

由于新冠肺炎感染人数急剧增加,近年来我国解热药等关键药物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法国Franceinfo网站报道称,目前,中国药企的生产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专家表示,中国是退烧药的主要生产国。目前,产能正在释放,中国的退烧药短缺将很快缓解。包括新华制药(30.100,-2.39,-7.36%)和亨利制药在内的布洛芬原料药主要国内供应商也公开表示,他们正在尽一切努力组织和增加相关药物的生产。
容量足够,部署需要时间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退烧药生产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何晓兵告诉《环球时报》,世界上广泛使用的解热药有两种,布洛芬和扑热息痛。以布洛芬为例,中国是布洛芬原料药的最大生产国,占全球产能的三分之一。根据锡安市场研究所2019年发布的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市场报告,中国对乙酰氨基苯酚的产量占全球的59.02%,第二大印度的产量占24.84%。
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布洛芬原料药和制剂综合制造商。公开资料显示,新华药业布洛芬原料药年产能可达8000吨。该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目前,该企业已满负荷生产。如果使用目前的药物供应,市场上应该不会出现药物短缺,这表明市场上可能存在药物囤积。一些不法商贩开始囤积居奇,哄抬药价,这应该是药价失衡的重要原因。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白文喜告诉《环球时报》,布洛芬的国内生产能力相当巨大。目前的药品短缺是由于以前的生产难以在短时间内应对需求的急剧增加,以及对感冒退烧药的严格监管造成的。布洛芬等国产解热镇痛药现有产能充足,无需额外产能即可快速释放。
根据医药信息研究公司东方比特发布的《中国布洛芬原料药市场分析报告数据》,2021中国布洛芬内需仅为1722.6吨,但总生产能力为1.4万吨,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黄果表示,根据2021企业年报数据,布洛芬有效文件号为446份,其中2021生产的有104份;对乙酰氨基酚的有效文件编号为986份,其中111份将于2021生产。上述数据反映了一种情况:许多具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生产资质的企业此前尚未正式生产,现在需要调整或重启生产线。一些制药行业人士认为,面对激增的需求,制药厂分配产能需要时间,将生产出的药物运送到终端也需要时间。
近期,武汉、南京、济南等地已宣布增加退烧药的数量,一些地区还要求药店单独销售,以满足民众的用药需求。海南博鳌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志东28日对《环球时报》表示,经过各方努力,国内解热镇痛药供应已初步改善。目前,影响产能和供应进一步提升的主要问题包括短期内市场需求飙升、供应链中药品和原材料库存不足、物流和货运受阻以及部分生产和流通环节囤积居奇。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退烧药短缺
印度一家制药企业前负责人施宏伟告诉《环球时报》,扑热息痛和布洛芬的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属于散装药。从数量和销售额来看,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的主要生产国。近日,印度药品出口促进委员会主席表示,他正准备增加对中国的退烧药出口。
邓志东表示,鉴于布洛芬原料药的生产在世界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近期的供需形势将在短期内影响相关药物的全球供应。不过,薄文喜认为,中国在生产组织和供应链上相对较高的反应效率,应该会在短时间内大幅改善此类药物的全球供应。
事实上,在这个冬天,全球许多地方,包括欧洲和北美,都一直缺乏退烧药。德国电视台15日表示,一些儿童和青少年用药供不应求。原因之一是来自中国和印度的供应瓶颈。德国儿科医生协会主席呼吁联邦政府采取行动。一些成人药物最近也出现了供应瓶颈。
据德国联邦药品和医疗器械研究所称,退烧药短缺的另一个原因是一些药店和批发商仓库积压。德国联邦研究所咨询委员会强烈建议药店和批发商不要囤货超过一周,这将导致其他地方供应不足。
在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佛罗里达州、华盛顿州和美国其他许多地方,秋冬季节对退烧药,甚至非处方感冒药和其他抗流感药物的需求也普遍短缺。加拿大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自春季以来,加拿大甚至出现了退烧药短缺的情况,尤其是儿童。
在一些国家,如以色列和土耳其,退烧药短缺的报道很少,最近也出现了退烧药供应不足的问题。根据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医学院的说法,在某些时期,甚至连最基本的感冒药和发烧药都无法提供。
中国和印度支持“世界药房”
独立国际战略研究员陈佳告诉《环球时报》,制药行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链。布洛芬等药物短缺的背后,反映了近年来全球化问题下产业链的一种机制。各国应采取更多合作,在复杂多变的外部条件下,在医药全球供应链中创造新的动态平衡,从供应侧提升产业链的供应保障能力。
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制药工业始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制药工业。到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生产了世界上几乎一半的毒品,占国际毒品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20世纪下半叶,随着药物研发和市场投资的增加,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制药企业迅速增长。当前,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处于领先地位。进入21世纪后,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在迅速崛起。
何小兵表示,目前世界上中国医药工业比较强的领域是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印度比较强的地区是成品制剂。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可以确保有足够的劳动力支持制药生产能力,以满足全球需求。其次,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两国生产的药品价格不会太贵。以上两点最能满足全世界人民对毒品的共同需求:便宜而充足。这帮助中国和印度成为“世界药房”。
根据中国化学工业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化学制药工业经济运行报告》(7.940,0.06,0.76%),亚洲和欧洲是中国化学药品的主要出口地区。对亚洲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38.2%;对欧洲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30.9%;对东盟出口值占8.7%,原料药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1-8月,中国原料药出口826.6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7.47%;出口额366.37亿美元,同比增长41.61%;平均出口价格同比增长20.6%,量价齐升。按市场划分,印度、美国和德国是中国原料药出口的前三大市场。
根据印度品牌资产基金会的数据,印度主要出口药物制剂和生物制品,它们占其药物出口总额的75%左右。印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成本疫苗出口国。世界卫生组织约65%-70%的疫苗需求来自印度。2022财年,印度的药品出口额为246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