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路透社近日援引两名印度政府官员的话说,由于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印度正在考虑采取措施限制中国的进口。为此,莫迪政府专门召集了印度贸易部等18个部门,讨论如何减少从中国的进口。一名印度官员甚至表示,如果在中印贸易中发现“不公平行为”,印度有必要采取强硬措施,比如对中国征收反倾销税。目前,中国占印度总...

路透社近日援引两名印度政府官员的话说,由于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印度正在考虑采取措施限制中国的进口。
为此,莫迪政府专门召集了印度贸易部等18个部门,讨论如何减少从中国的进口。一名印度官员甚至表示,如果在中印贸易中发现“不公平行为”,印度有必要采取强硬措施,比如对中国征收反倾销税。
目前,中国占印度总贸易逆差的1/3以上。近年来,莫迪政府一直在寻求减少对华贸易逆差,尤其是在2020年两国边界争端爆发后,印度加快了经济领域“去中国化”的步伐,收效甚微。去年前三季度,2021中印贸易逆差同比增长近30%。
印度年复一年地抵制“中国制造”,但赤字逐年上升。“印度制造”就像一个无助的斗士。莫迪已经在当地工作了八年。没有办法。莫迪只能借鉴美国的“宝贵经验”,追随特朗普的贸易战。但问题是,美国强大的国力让特朗普有信心凭空制造芯片。印度究竟在哪里有信心与中国打贸易战,谈论与中国“去中国化”脱钩?
众所周知,2019年,中国正式超越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数据显示,中国商品占零售市场的70%以上。2020年,印度从中国进口了价值587亿美元的商品,超过了美国第二名和阿联酋第三名的总和。
两年前,在边境冲突的背景下,印度政府在该国禁止了数百个来自中国的APP,并故意放慢了许多中国投资案的审批速度,但这些都没有动摇印度“中国制造”的地位。与莫迪政府的“热情”相比,印度私营企业对政府的“去中国化”不太感兴趣。停止与中国的合作只会影响他们的收入。
换句话说,如果不进口中国商品,印度将无法生产自己的产品。最后,它必须依赖进口。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一个如此接近、产品质量和供应能力高的贸易伙伴来满足印度市场的需求?
为了让企业和个人能够购买更多的“印度制造”,莫迪政府采取了各种行政激励措施,通过其巨大的市场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中心,例如降低对国内制造业企业的税收,给予补贴,迫使主要零售企业将一定比例的“印度制造”商品上架,但症状并未得到治愈。与“中国制造”相比,“印度制造》一直缺乏核心竞争力。
“印度制造”之所以未能崛起,主要原因是印度仍然是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阻碍印度工业化的主要原因是印度落后的政治和社会生态。
尽管莫迪所在的印度党高举“发展主义”的旗帜,但印度底层人民对其民族、信仰、种姓和阶级的认同根深蒂固,这种情况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一旦一个社区认为其利益受到损害,他们往往会诉诸于整个社区的这种不满,而这种不满往往会演变为向政府施压的政治诉求,这使得莫迪的根本改革根本无法持续。2020年底,由于不满莫迪政府颁布的新农业法,30万印度农民涌入首都新德里,导致政府最终被迫废除相关农业改革法案。
当然,除了落后的政治生态,“印度制造”的发展还受到印度腐败严重、商业环境恶劣、劳动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等各种因素的阻碍。
印度应该清楚,“中国制造”将在市场上与“印度制造”竞争,但“中国制造》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首先,“中国制造”为印度带来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如果印度能够进一步敞开大门,妥善理顺中印经贸关系,“中国制造”无疑会带来更多机遇。
其次,“印度制造”的总体理念符合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制造业的先驱,中国的经验值得印度学习。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深度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动产业升级,扩大内需,提高服务业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印度制造”可以与“中国制造”互补,形成双赢局面。
如果中印经贸关系能够进一步改善,将有助于两国关系朝着“低政治化”方向发展。尽管地缘政治博弈和边界冲突仍然存在,但双方发生直接冲突的风险将大大降低;相反,如果莫迪政府仍坚持在经济领域“去中国化”,未来双方发生直接冲突的风险可能会大幅上升。在这方面,中国并不害怕,美国也不会攻击。恐怕唯一受伤的人将是印度。




